学校首页   |  English    

师资队伍

周骏  男,1928年出生,湖北仙桃人,中共党员。1953年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19539月开始在中南财经学院从事金融专业教学工作。19551980年任中南财经学院、湖北大学、湖北财经学院讲师,1980年任湖北财经学院副教授,1983年迄今任中南财经学院、中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1978年被批准为金融学专业硕士生导师,1986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研究会主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武汉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湖北省金融学会副会长等职。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评为财政部优秀教师,2001年评为湖北省优秀教师。

周骏教授长期从事金融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53年开始担任金融学专业本科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1978年开始担任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多门课程教学工作并指导论文,1986年开始担任金融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并指导博士生论文。现已对24届硕士研究生讲授有关课程和指导论文。已指导博士研究生并已获得学位者26人,指导在读博士生14人,指导博士后3人,其中1人已出站。在所指导的博士生中,现担任司局级领导职务的4人,担任大型金融经济机构董事长、总经理职务的6人,担任教授职务的6人。其事迹收录在《中国金融博导》一书(梁伯枢、刘彪等著,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版)。

周骏教授从50年代开始即发表论文,共出版个人专著、教材7本,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参编论文集、教材、工具书9本,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问题研究》负责人。获2项国家级奖,8项部、省级奖。其中:《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中国软科学丛书之一,1995年获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此前,获湖北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马克思的货币金融理论与四化建设》,1992年获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此前,获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金融类优秀教材一等奖,第四届中国图书奖二等奖;《社会主义货币银行学》,1988年获财政部优秀教材二等奖;《社会主义金融学》,1988年获第一届全国高院校金融类优秀教材二等奖;《论货币政策》,2001年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货币是否还是商品的一般等价形式,政府供应货币是否要遵循货币需要量规律?在当时人们认识并不是一致的,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之后,商品紧缺,货币过多,如何按照客观规律要求供应货币更显得非常必要。周骏教授在《经济研究》196412期《社会主义制度下货币本质问题探讨》一文中,就提出社会主义制度下货币本质有特殊性,但又有一般性,它仍然是商品的一般等价形式,而不是“劳动券”或“计划工具”。根据当时商品紧缺的实际情况,他在《经济研究》19959期《如何计算货币需要量》一文中,提出要根据货币需要量这一客观规律供应货币,即根据商品交易规模和货币流通速度两个因素来计算货币需要量,政府应根据客观需要来供应货币。并针对纸币能否作为贮藏手段问题,在1964721日《光明日报》理论版发表《货币贮藏与货币流通》一文,说明纸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作为贮藏手段,政府发行货币应该考虑这一因素。

197610月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197812月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就是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但这个转轨是一个有阶段性的渐进过程,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的金融体制改革也是一个有阶段性的渐进过程。周骏教授在1982年出版的《社会主义的货币与货币流通》一书及发表的有关文章中,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也是商品经济,或者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主张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相互渗透,是内在的、有机的结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其他形式的商品经济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主张国家计划调控对象是价值,而不应该是使用价值,国家通过调控价值来影响使用价值运动,这就需要发挥银行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宏观调控要由直接调控过渡到间接调控,并主张我国货币供应量应包括现金和存款,并划分为不同层次。
       周骏教授在1983年出版的《社会主义货币银行学》一书及发表的有关文章中,主张我国当前应以银行信用为主,发展多种形式信用,这包括商业信用、企业单位之间的货币信用、国家信用、个人信用。主张实行二级银行制度,即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分设,并主张我国实行稳定币值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货币政策目标,发挥信用利率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这些思想在1987年出版的《社会主义金融学》中有进一步深化。

80年代中期以后,周骏教授的研究重点放在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围绕这个重点发表了多篇论文,并出版了《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专著,对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和中间目标的选择,货币量层次的划分,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因素及计量模型,我国货币供应模型及个人行为、企业行为、国家行为如何影响货币供应,货币失衡的原因及保持货币均衡的基本条件,金融调控的手段及我国应由直接调控经过混合调控过渡到间接调控等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证与分析。这些论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较高的实际意义,金融当局实施的一些政策、措施与作者见解是一致的。
    随着改革的深化,产生了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1989年,周骏教授出版了《马克思货币金融理论与四化建设》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介绍马克思的货币金融理论,并以马克思的货币金融理论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研究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工作的专著,这本书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本人一贯学风,在《马克思货币金融理论与四化建设》一书的基础上,经过修改补充,2001年出版了《马克思的货币金融理论》一书。马克思的货币金融理论是以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作基础,针对社会上对价值理论的分歧意见,周骏教授于1998年、2002年发表了关于坚持、发展劳动价值观的文章,这也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

1997年我国出现了买方市场,继而出现了通货紧缩趋势。如何看待当时的经济形势,采取正确的对策,是一个十分重要但人们认识并不一致的问题。1998年初,周骏教授在《论货币政策》一文中,就提出了我国出现通货紧缩问题,不应再继续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应松紧适度,应加大财政干预经济的力度,通过发行国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拉动经济增长。作者的这些政策主张,与1998年下半年中央开始实施的政策是一致的。以后又在这方面发表了多篇论文,主张货币政策多重目标代替单一货币政策目标,并主张多重货币政策目标下的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率双目标制。多重目标的货币政策主张是与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的报告中提出的“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的思想是一致的。伴随着通货紧缩,金融效率也不断下降,周骏教授认为金融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是融资渠道单一,造成社会资本循环周转阻滞,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措施建议。


Baidu
map